犯罪行为的特征是什么(犯罪行为具有的基本特征是什么)
犯罪行为的特征有哪些?
犯罪行为是指行为人违反国家刑事法律规定,故意或者过失实施具有一定社会危害性并应受刑罚处罚的行为。犯罪行为是犯罪构成客观方面的必备要件,在整个犯罪构成中居于核心地位。犯罪行为的特征犯罪行为是指犯罪人在一定的犯罪心理影响和支配下所实施的危害社会的、触犯刑事法律的、应受刑罚处罚的各种行为的总称.犯罪行为是在一定的犯罪心理的影响和支配下发生的,犯罪行为是犯罪心理的外部表现
(1)行为的主体性。行为主体表明一定行为的实施者,对于行为主体并无实质内容上的限定。只是对行为的主体作出界定,不同于犯罪主体。犯罪主体是指具备刑事责任能力、实施犯罪行为并且依法应负刑事责任的人。因此,犯罪主体只有在某一行为构成犯罪并应负刑事责任的情况下才能成立。不应将行为主体(行为人)与犯罪主体(犯罪人)混为一谈。
(2)行为的举止性。行为的举止既包括身体的举动(作为),又包括身体的静止(不作为)。
(3)行为的自愿性。行为的自愿性,指主观意思。犯罪行为是行为人有意识、有意志的行为。只有在意志自由的情况下实施的行为才可归类于行为人。把不具有主观意思的行为排除在刑法中的行为概念之外,如反射动作;机械动作;本能动作等。
(4)行为的实行性。是指作为罪体之行为具有实行行为的性质,是刑法分则所规定的构成要件的行为。相对于实行行为而言,存在非实行行为,例如预备行为、共犯行为(包括组织行为、教唆行为和帮助行为)。
(5)行为的禁止性。犯罪行为是一种严重危害社会并为刑法所禁止的行为。
犯罪的基本特征是
犯罪的基本特征是如下:
1、犯罪是危害社会的行为,即具有一定的社会危害性;
2、犯罪是应受刑罚处罚的行为,即具有应受惩罚性;
3、犯罪是违反刑法的行为,即具有刑事违法性。
犯罪的三个基本特征是紧密结合不可分割的,社会危害性是犯罪最本质的具有决定意义的特征,而其他两个特征是由社会危害性派生出来的。
犯罪的构成条件:
1、决定行为构成犯罪所必需的事实特征,这些事实特征是立法者对具体犯罪现象抽象概括后作为认定犯罪的一般标准,任何一个具体犯罪,都可以有大量的事实特征来表现,正是这些事实特征,决定了此犯罪区别于其他一切犯罪;
2、构成犯罪所必需的诸要件,由刑法加以规定的,由立法者选择,通过刑法加以规定的,只有通过刑法的明确规定,犯罪的事实特征才能成为犯罪的构成要件;
3、犯罪构成是指依照中国刑法规定,决定某一具体行为的社会危害性及其程度,为该行为构成犯罪所必需的一切客观和主观要件的有机统一,是使行为人承担刑事责任的根据。
犯罪的特征有哪些?
犯罪具备三个特征刑事违法性、法益侵害性与应受惩罚性。
刑事违法性,根据罪刑法定原则,只有当一个人的行为符合刑法分则规定的犯罪构成时,才能认定为犯罪。
法益侵害性,刑法的目的和任务是保护法益,刑法之所以将某些行为规定为犯罪,就是因为这些行为具有社会危害性(法益侵犯性)。
应受惩罚性,某种危害社会的行为同时又触犯刑法,就应承担受刑罚处罚的法律后果。因此,应受刑罚惩罚是犯罪的基本特征之一,但是法院可依法裁量对犯罪人不实际适用刑罚。例如,刑法规定,对于犯罪中止没有造成损害结果的,应当免除处罚;对于犯罪情节轻微的,可以免予刑事处罚等。在这种场合,行为人虽然没有被法院实际判处刑罚,但其行为构成犯罪。
拓展资料:刑事犯罪影响几代人
刑事案底影响三代,子女和孙儿都会受影响。家庭主要成员及主要社会关系主要包括父母亲、配偶、爷爷奶奶、兄弟姐妹、叔叔、姑姑、舅舅、姨、岳父母(公婆)。
犯罪的基本特征
一、犯罪的基本特征有哪些
1、犯罪的基本特征如下:
(1)严重社会危害性,是犯罪的最本质特征;
(2)刑事违法性,是犯罪的法律标志;
(3)应受刑罚处罚性,是犯罪的必然法律后果。
2、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十二条
【犯罪预备】为了犯罪,准备工具、制造条件的,是犯罪预备。
对于预备犯,可以比照既遂犯从轻、减轻处罚或者免除处罚。
第二十六条
【主犯】组织、领导犯罪集团进行犯罪活动的或者在共同犯罪中起主要作用的,是主犯。
【犯罪集团】三人以上为共同实施迟改犯罪而组成的较为固定的犯罪组织,是犯罪集团。
对组织、领导犯罪集团的首要分子,按照集团所犯基握的全部罪行处罚。
对于第三款规定以外的主犯,应当按照其所参与的或者组织、指挥的全部犯罪处罚。搏旦庆
二、构成犯罪的条件有哪些
构成犯罪的条件如下:
1、客体要件,是指刑法所保护而被犯罪行为所侵害的社会关系;
2、客观要件,是指犯罪行为的具体表现;
3、主体要件,是指实施犯罪行为的人;
4、主观要件,是指犯罪主体对其实施的犯罪行为及其结果所具有的心理状态。
犯罪的基本特征
犯罪的基本特征有:
1、行为人主观上具有犯罪的故意,即犯罪预备的目的,是为了顺利地进行犯罪活动,实现犯罪意图,体现了预备犯的主观恶性,这是追究其刑事责任的主观依据;
2、行为人已经为实施犯罪进行了准备活动。这种准备活动在法律上主要规定为两种情况,一是为实施犯罪准备工具和物品的行为。准备的工具和物品包括用以杀伤、威胁被害人的各类凶器物品,用以伪造货币、票证、文印的各类器具材料,用以掩护犯罪活动、排除障碍物、销毁罪证的各类工具物品等。准备工具和物品的手段、方法也各不相同,主要有制造、修理、改装、购买、借用、骗取、窃取等。二是为达到犯罪目的创造条件的行为,主要指准备工具以外的其他创造条件的行为。如为实施犯罪,事先察看犯罪现场、选择犯罪时机、探听被害人行踪、演习犯罪手段和技巧、拟定犯罪实施计划、寻找犯罪同伙等等。从准备工具、制造条件对实施犯罪所起的作用来看,都是着手实施犯罪之前,准备犯罪的行为,都是具有社会危害性的行为,这是追究其刑事责任的客观依据。如果行为人仅仅将犯罪意图表露出来,而未进行犯罪的准备活动,那就不是犯罪预备。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十四条 为了犯罪,准备工具、制造条件的,是犯罪预备。对于预备犯,可以比照既遂犯从轻、减轻处罚或者免除处罚。第二十六条 组织、领导犯罪集团进行犯罪活动的或者在共同犯罪中起主要作用的,是主犯。三人以上为共同实施犯罪而组成的较为固定的犯罪组织,是犯罪集团。
对组织、领导犯罪集团的首要分子,按照集团所犯的全部罪行处罚。
对于第三款规定以外的主犯,应当按照其所参与的或者组织、指挥的全部犯罪处罚。
犯罪的基本特征
一、犯罪的基本特征有哪些
1、犯罪的基本特征如下:
(1)严重社会危害性,是犯罪的最本质特征;
(2)刑事违法性,是犯罪的法律标志;
(3)应受刑罚处罚性,是犯罪的必然法律后果。
2、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十二条
【犯罪预备】为了犯罪,准备工具、制造条件的,是犯罪预备。
对于预备犯,可以比照既遂犯从轻、减轻处罚或者免除处罚。
第二十六条
【主犯】组织、领导犯罪集团进行犯罪活动的或者在共同犯罪中起主要作用的,是主犯。
【犯罪集团】三人以上为共同实施犯罪而组成的较为固定的犯罪组织,是犯罪集团。
对组织、领导犯罪集团的首要分子,按照集团所犯的全部罪行处罚。
对于第三款规定以外的主犯,应当按照其所参与的或者组织、指挥的全部犯罪处罚。
二、构成犯罪的条件有哪些
构成犯罪的条件如下:
1、客体要件,是指刑法所保护而被犯罪行为所侵害的社会关系;
2、客观要件,是指犯罪行为的具体表现;
3、主体要件,是指实施犯罪行为的人;
4、主观要件,是指犯罪主体对其实施的犯罪行为及其结果所具有的心理状态。
犯罪行为的主要特征是什么
犯罪行为的主要特征如下:
1、刑事违法性,根据罪刑法定原则,只有当一个人的行为符合刑法分则规定的犯罪构成时,才能认定为犯罪;
2、法益侵害性,刑法的目的和任务是保护法益,刑法之所以将某些行为规定为犯罪,就是因为这些行为具有社会危害性;
3、应受惩罚性,某种危害社会的行为同时又触犯刑法,就应承担受刑罚处罚的法律后果。
犯罪构成要件的相关扩展:
1、犯罪主体,每一种犯罪,都必须有犯罪主体,有的犯罪是一个人实施的,犯罪主体就是一人,有的犯罪是数人实施的,犯罪主体就是数人;
2、犯罪客体,犯罪客体是犯罪构成的必要要件;
3、主观要件,体现的是行为人在怎样的心理状态的支配下实施危害社会行为的,刑法对犯罪构成的心理状态有有哪些具体的要求;
4、客观要件比如犯诈骗罪,犯罪人具有虚构事实、欺骗他人的行为,贩毒罪具有贩卖毒品的行为,等等。
犯罪行为的基本定义的扩展:
犯罪行为是犯罪人所实施的违反刑法规定构成犯罪的行为。是刑法学中犯罪构成的基础和行为人承担刑事责任的根据。
犯罪的特征包括
犯罪的特征如下:
1、危害性,行为具有社会危害性,是犯罪的基本特征;
2、违法性,刑事违法性是犯罪的法律特征,是对犯罪行为的否定的法律评价;
3、侵害性,法益侵害性是指对于刑法所保护的利益的侵害;
4、惩罚性。
法律依据:
《刑法》第十三条
一切危害国家主权、领土完整和安全,分裂国家、颠覆人民民主专政的政权和推翻社会主义制度,破坏社会秩序和经济秩序,侵犯国有财产或者劳动群众集体所有的财产,
侵犯公民私人所有的财产,侵犯公民的人身权利、民主权利和其他权利,以及其他危害社会的行为,依照法律应当受刑罚处罚的,都是犯罪,但是情节显著轻微危害不大的,不认为是犯罪。
犯罪现象特征是指诸犯罪现象所表露、显现出来的一般共同特点、特征及其属性。
主要包括:(1)直观性。较诸犯罪原因,犯罪现象更为生动、丰富,是犯罪原因的结果和直观形态。
进入研究者视野的首先是大量丰富、具体、零碎而直观的诸犯罪现象,如形形色色的犯罪行为及其危害结果、发案率、被害状况、犯罪的时空分布、罪犯构成情况等。
通过考察、剖析犯罪现象来发现、探究其更深层次的犯罪原因,从而提出有的放矢的预防犯罪对策,是犯罪学研究中思维方式的一般走向。
犯罪的特征有那些
法律分析:1、危害性
行为具有社会危害性,是犯罪的基本特征。犯罪的社会危害性是指犯罪对国家和人民利益所造成的危害。犯罪的本质特征在于它对国家和人民利益所造成的危害。
如果某种行为根本不可能对社会造成危害,刑法就没有必要把它规定为犯罪;某种行为虽然具有一定的社会危害性,但是情节显著轻微危害不大的,也不认为是犯罪。由此可见,犯罪的社会危害性是质和量的统一。
2、违法性
刑事违法性是指触犯刑律,即某一个人的行为符合刑法分则所规定的犯罪构成要件。刑事违法性是犯罪的法律特征,是对犯罪行为的否定的法律评价。在罪刑法定原则下,没有刑事违法性,也就没有犯罪。因此,刑事违法性是犯罪的基本特征。
3、侵害性
法益侵害性是指对于刑法所保护的利益的侵害。这里所谓刑法所保护的利益,就是法益。刑法法益是关系社会生活的重要利益,对此,中国刑法第十三条关于犯罪概念的规定中作了明文列举,这就是国家主权、领土完整和安全、人民民主专政的政权和社会主义制度。
4、惩罚性
应受惩罚性是犯罪的重要特征,它表明国家对于具有刑事违法性和法益侵害性的行为的刑罚惩罚。犯罪是适用刑罚的前提,刑罚是犯罪的法律后果。
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
第二十条 基层人民法院管辖第一审普通刑事案件,但是依照本法由上级人民法院管辖的除外。《刑事诉讼法的》
第二十一条 中级人民法院管辖下列第一审刑事案件:(一)危害国家安全、恐怖活动案件;(二)可能判处无期徒刑、死刑的案件。《刑事诉讼法的》
第二十二条 高级人民法院管辖的第一审刑事案件,是全省(自治区、直辖市)性的重大刑事案件。《刑事诉讼法的》第二十三条 最高人民法院管辖的第一审刑事案件,是全国性的重大刑事案件。
犯罪的特征包括哪些
犯罪的基本特征有三方面,即严重的社会危害性、刑事违法性和应受刑法惩罚性。 1,犯罪是严重危害社会的行为,具有严重的社会危害性。 2,犯罪是触犯刑律的行为,即具有刑事违法性。具有社会危害性的行为不一定都是犯罪行为,只有触犯刑律的严重危害社会的行为,才是现代意义上的犯罪。 3,犯罪是应受刑罚惩罚的行为,即具有应受刑罚惩罚性。犯罪是刑罚的前提,刑罚是犯罪的法律后果。犯罪的概念包括刑罚的要求。 法律依据:《刑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