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成年刑事案件不起诉(未成年刑事案件不起诉会留案底吗)
未成年犯罪附条件不起诉
法律分析:第一,主体条件,适用未成年人犯罪案件;
第二,罪名条件,必须是涉嫌刑法分则第四章、第五章、第六章规定侵犯公民人身权利、财产权利或者妨害社会管理秩序的轻微犯罪的犯罪,并且是依法可能被判处一年以下有期徒刑、管制、拘役或单处罚金处罚的犯罪。
第三,主观条件,是行为人有悔罪表现;
第四,程序条件,是人民检察院作出附条件不起诉的决定以前,应当听取公安机关、被害人的意见。
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
第十七条 已满十六周岁的人犯罪,应当负刑事责任。
已满十四周岁不满十六周岁的人,犯故意杀人、故意伤害致人重伤或者死亡、强奸、抢劫、贩卖毒品、放火、爆炸、投放危险物质罪的,应当负刑事责任。
已满十二周岁不满十四周岁的人,犯故意杀人、故意伤害罪,致人死亡或者以特别残忍手段致人重伤造成严重残疾,情节恶劣,经最高人民检察院核准追诉的,应当负刑事责任。
对依照前三款规定追究刑事责任的不满十八周岁的人,应当从轻或者减轻处罚。
因不满十六周岁不予刑事处罚的,责令其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加以管教;在必要的时候,依法进行专门矫治教育。
第十七条之一 已满七十五周岁的人故意犯罪的,可以从轻或者减轻处罚;过失犯罪的,应当从轻或者减轻处罚。
未成年不起诉会有案底吗
法律主观:
没有案底。只有具体定罪量刑之后,才会有案底。具体规定是,对于犯罪时不满十八周岁,被判处五年有期徒刑以下刑罚的未成年人的犯罪记录,应当予以封存。《刑法》第一百条规定,依法受过刑事处罚的人,在入伍、就业的时候,应当如实向有关单位报告自己曾受过刑事处罚,不得隐瞒。犯罪的时候不满十八周岁被判处五年有期徒刑以下刑罚的人,免除前款规定的报告义务。
法律客观: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第十六条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不追究刑事责任,已经追究的,应当撤销案件,或者不起诉,或者终止审理,或者宣告无罪:(一)情节显著轻微、危害不大,不认为是犯罪的;(二)犯罪已过追诉时效期限的;(三)经特赦令免除刑罚的;(四)依照刑法告诉才处理的犯罪,没有告诉或者撤回告诉的;(五)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死亡的;(六)其他法律规定免予追究刑事责任的。
未成年犯抢劫罪最后不予起诉了再犯事算前科吗
不算。
刑法上所讲的前科,是指曾经被人民法院判处过拘役、有期徒刑以上的刑罚、并且已经执行完毕的人又重新犯罪。不起诉就是具有法定的或者相对的不起诉情形,也就是说案件根本没有进入到最终的司法审判阶段,因此,在法理上来说未成年人是无罪的或者是有罪但不用负刑事责任的,不存在刑罚也就不存在刑法意义上的“前科”。
此外,根据刑法修正案八,未成年人犯罪后不成立累犯。
未成年打架斗殴判决书下来不起诉了为什么派出所还打电话给材料
调查的完整性,完善个人档案,案件后续处理。
1、调查的完整性:派出所需要完整的材料来记录事件和相关信息,以便归档和备案,即使案件不起诉,他们仍然需要确保案件的材料齐全。
2、完善个人档案:派出所会将事件记录在未成年人的个人档案中,为了将来发生类似问题或行为进行跟踪,以便更好地管理和辅导未成年人。
3、案件后续处理:虽然案件不起诉,但派出所仍然需要与你联系,就案件进行一些后续处理,以帮助未成年人理解并避免未来的类似行为。
针对未成年人不起诉的条件
未成年人由于心智较不成熟,在刑事诉讼中,需要坚持教育为主、惩罚为辅的原则,如果满足不起诉条件的,可以附条件不起诉。那么,针对未成年人不起诉的条件是什么呢?
针对未成年人不起诉的条件
一、适用对象条件
未成年人附条件不起诉制度,是基于起诉便宜主义对未成年人这一弱势群体在诉讼程序上的特殊保护。相比之前各地的探索,刑诉法没有将附条件不起诉的适用对象限制为初犯、偶犯或共同犯罪的从犯,也没有对帮教条件作出限制。
这意味着对于那些并非初次实施犯罪的未成年人、多次犯罪的未成年人以及外来流动人口中的未成年犯罪嫌疑人,只要同时符合其他法定条件,均可适用附条件不起诉。
二、可能刑罚条件
附条件不起诉的可能刑罚条件为刑法分则第四章、第五章、第六章规定的犯罪,可能被判处一年有期徒刑以下刑罚的案件。刑法分则这三章中,法定最高刑为一年以下有期徒刑的只有两条:第252条规定的侵犯通信自由罪和第322条规定的偷越国(边)境罪。在最高人民法院制定的《人民法院量刑指导意见(试行)》中,可能被判处一年有期徒刑以下刑罚的常见犯罪有9种,分别是非法拘禁罪,盗窃罪,诈骗罪,抢夺罪,职务侵占罪,敲诈勒索罪,妨害公务罪,寻衅滋事罪,掩饰、隐瞒犯罪所得、犯罪所得收益罪。可能刑罚条件对检察官在量刑标准的把握上提出更为严格的要求,要求检察官对上述规定熟练掌握,基于日常办案经验的积累,相对精准地判断出未成年犯罪嫌疑人所涉罪行是否可能判处一年有期徒刑以下刑罚。
三、法定起诉条件
附条件不起诉是以检察机关认定未成年犯罪嫌疑人的行为构成犯罪、符合起诉条件为前提。检察机关的这种认定同法院的有罪认定不同,只是一种程序上的有罪认定。检察机关将任何案件提起公诉时,都是以审查证据后,认为犯罪嫌疑人的行为构成犯罪为前提的。附条件不起诉就是检察机关认为未成年犯罪嫌疑人的行为已经构成犯罪,可以交付审判,只是基于特殊预防目的考虑而没有提起公诉。若检察机关审查证据后,无法认定犯罪嫌疑人是否构成犯罪,或虽构成犯罪,但依法不需要判处刑罚,则只能依法作出存疑不起诉决定或者相对不起诉决定。
四、悔罪表现条件
“有悔罪表现”需要检察官从涉嫌犯罪未成年人到案情况(包括是否投案自首,有无立功等法定情节)、认罪态度(是否主动如实供述犯罪事实)和行为表现(包括是否退赃、是否向被害人赔偿损失和赔礼道歉等)等进行综合判断。
《人民检察院刑事诉讼规则(试行)》第498条第(四)项规定,“向被害人赔偿损失、赔礼道歉等”是检察机关在考验期内对未成年犯罪嫌疑人设定的义务。笔者认为,上述规定并不排斥将“向被害人赔偿损失、赔礼道歉”作为“有悔罪表现”的具体体现。嫌疑人对被害人损失的积极赔偿和真诚的赔礼道歉可以有效化解社会矛盾,使检察机关作出的附条件不起诉决定更能得到刑事诉讼当事人和社会的认同。所以,“向被害人赔偿损失、赔礼道歉”应作为“有悔罪表现”的具体体现,而对于由于各种原因在附条件不起诉决定作出前嫌疑人尚未对被害人赔偿损失、赔礼道歉的,可将此作为决定作出后嫌疑人所承担的义务。
五、当事人同意条件
刑诉法第282条规定:“......人民检察院在作出附条件不起诉的决定以前,应当听取公安机关、被害人的意见。”“未成年犯罪嫌疑人及其法定代理人对人民检察院决定附条件不起诉有异议的,人民检察院应当作出起诉的决定。”这意味着附条件不起诉决定的作出和最终实施还需具备两个条件:
其一,必须听取公安机关和被害人的意见,但公安机关或被害人的不同意见并不直接阻碍检察机关作出附条件不起诉决定。检察机关作出附条件不起诉决定,公安机关和被害人可以对附条件不起诉决定要求复议、提请复核或进行申诉。
其二,必须得到未成年犯罪嫌疑人及其法定代理人的同意。如果未成年犯罪嫌疑人及其法定代理人有异议的,即使检察机关认为该案符合附条件不起诉其他所有条件,也必须将案件提起公诉。
附条件不起诉是以检察机关认定未成年犯罪嫌疑人的行为构成犯罪、符合起诉条件为前提。检察机关的这种认定同法院的有罪认定不同,只是一种程序上的有罪认定。
未成年三个不起诉规定
根据查询律师在线咨询网得知,未成年三个不起诉规定如下:
1、对于犯罪情节轻微,不需判处刑罚或免除刑罚的未成年犯罪嫌疑人,依法作出不起诉决定。
2、对于未成年人实施的轻伤害案件、初次犯罪、过失犯罪案件等,情节轻微,有悔罪表现,民事赔偿达成协议履行或经被害人同意提供有效担保符合规定的,可作出不起诉决定。
3、对于犯罪时已满十四周岁不满十八周岁的未成年人,符合条件的,可以作出附条件不起诉决定。
未成年人被负条件未起诉写思想汇报范文
未成年不起诉考察期思想汇报网络范文只是参考,摘抄违反考察期规定,案例一:
李某某寻衅滋事,因案发未满18周岁,故检察院作出12个月考察期。
在考验期内,李某某未按要求书写思想汇报,内容存在重复单一,检察院对其作出第一次警告,随后提升监管级别加强对徐某某的监管教育。
工作人员表示:所有考察人员能够针对此事反省自身,敬畏法律,明确身份,增强法律意识。今后将继续加大对考察人员的监管力度,对违规考察人员坚决依照管理规定严肃处理,确保考察人员依法服刑,杜绝违法犯罪行为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