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成要件的符合性是什么(犯罪构成要件符合性)
犯罪构成四要件与三阶层是什么?
法律分析:犯罪构成的四个要件是犯罪主体、犯罪客体、犯罪的主观方面和犯罪客观方面。三阶层是:1.构成要件的符合性,犯罪首先必须符合刑法各本条及其他刑法法规所规定的某种构成要件行为;2.构成要件的违法性,是行为违反法律,及行为为法律所禁止,行为为法律所不允许;3.构成要件的有责性,指非难可能性,即能够就符合构成要见的违法行为对行为人进行非难、谴责。
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十三条 一切危害国家主权、领土完整和安全,分裂国家、颠覆人民民主专政的政权和推翻社会主义制度,破坏社会秩序和经济秩序,侵犯国有财产或者劳动群众集体所有的财产,侵犯公民私人所有的财产,侵犯公民的人身权利、民主权利和其他权利,以及其他危害社会的行为,依照法律应当受刑罚处罚的,都是犯罪,但是情节显著轻微危害不大的,不认为是犯罪。
犯罪构成四要件与三阶层
犯罪构成四要件分指犯罪客体、犯罪客观方面、犯罪主体、犯罪主观方面,犯罪构成体系三阶层分别指犯罪构成要件的符合性、违法性、有责性。犯罪主体是某一犯罪所要求的犯罪人必须具有一定的资格条件,主观方面是犯罪嫌疑人对犯罪结果的主观认识或追求的心理状态。客体是犯罪所破坏或侵犯的由法律所保护的社会关系,客观方面多指犯罪行为或犯罪结果。犯罪构成该当性,也称构成要件符合性,是指构成要件的实现,即所发生的事实与刑法条文所规定的构成要件相一致。违法性,犯罪行为不仅是符合构成要件的行为,而且实质上是法律所不允许的行为,即必须是违法的行为。如果客观上不存在违法性,即使责任重大,也不成立犯罪。有责性,指能够就符合构成要件的违法行为对行为人进行非难、谴责。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
第十四条 明知自己的行为会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并且希望或者放任这种结果发生,因而构成犯罪的,是故意犯罪。故意犯罪,应当负刑事责任。
第十七条 已满十六周岁的人犯罪,应当负刑事责任。已满十四周岁不满十六周岁的人,犯故意杀人、故意伤害致人重伤或者死亡、强奸、抢劫、贩卖毒品、放火、爆炸、投放危险物质罪的,应当负刑事责任。已满十二周岁不满十四周岁的人,犯故意杀人、故意伤害罪,致人死亡或者以特别残忍手段致人重伤造成严重残疾,情节恶劣,经最高人民检察院核准追诉的,应当负刑事责任。对依照前三款规定追究刑事责任的不满十八周岁的人,应当从轻或者减轻处罚。因不满十六周岁不予刑事处罚的,责令其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加以管教;在必要的时候,依法进行专门矫治教育。第十七条之一已满七十五周岁的人故意犯罪的,可以从轻或者减轻处罚;过失犯罪的,应当从轻或者减轻处罚。
犯罪主体是单位的特征是什么
作为犯罪主体的单位必须具有以下四个基本特征:
1、合法性,即单位必须是依法设立并取得法律主体资格的社会组织;
2、组织性,即必须由相当数量的基本固定的工作人员组成,并存在一定的组织机构;
3、有一定的经费和财产,既是单位开展社会活动的物质基础,也是单位履行法定义务的物质保证;
4、独立性,即在一定的范围内,能够以组织的名义独立地进行社会活动,并独立地享有权利和承担义务。
刑法犯罪成立条件中构成要件符合性主要包含哪些内容
构成要件该当性,是指犯罪首先是必须符合刑法各本条以及其他刑罚法规所规定的某种构成要件的行为。在以罪刑法定主义为原则的今日刑法之下,犯罪不只是反社会的侵害行为,而且,首先需要符合刑罚法规规定的构成要件。
一般认为,构成要件符合性的判断,是一般的、抽象的、定型化的、客观的判断。而对于其他关于行为人的身份、个性特征、主观恶性等并不在判断的范围之内。
构成要件该当性、违法性、有责性三个具有递进式逻辑结构的要件构成架构起了犯罪论体系。
构成要件要素可以分为客观的构成要件要素和主观的构成要件要素。构成要件在其早期发展阶段被认为是纯客观的,但如今的通说则认为构成要件也存在故意、过失等主观要素。
三阶层犯罪构成理论是什么?
三阶层犯罪构成理论:
1.构成要件符合性。
构成要件符合性是认定犯罪是否成立的第一步,即认定某一行为是否构成犯罪,首先看该案件事实是否符合刑法分则条文规定的某一犯罪的构成要件要素,如果符合,则初步推定该行为具有违法性。具体包括:
(1)客观构成要件要素:主体、行为、对象、结果、因果关系等。
(2)主观构成要件要素:行为故意、行为过失、目的和动机等。此处的故意、过失等主观因素只是起到确定行为所属具体罪名的作用,并不作为决定罪责的因素。
2.违法性。
违法性阶层是从行为是否具有违法阻却事由的角度考查满足构成要件符合性的行为是否真正具有违法性,如果具备违法阻却事由,则会否定在第一阶层推定成立的违法性。违法阻却事由包括:正当防卫、紧急避险以及其他超法规的违法阻却事由。
3.有责性。
主观责任阶层,分两个方面来考量:
(1)犯罪故意、犯罪过失:考查行为人是否具有主观罪过、罪过形式,决定是否需要为满足前两个阶层的违法事实承担刑事责任及责任的大小。
(2)责任阻却事由:从行为人的刑事责任能力、刑事责任年龄,是否具有期待可能性和违法性认识错误等方面考查是否有阻却行为人承担刑事责任的事由。
三阶层犯罪构成理论的作用:
1.判断正当防卫。
面对没有责任的不法侵害可以正当防卫,面对合法的侵害紧急避险等则不可以正当防卫。
2.判断共同犯罪的成立。
共同犯罪中“犯罪”的含义也是指“不法”。共犯是实行犯行为构成的扩张,只涉及行为,不涉及作为个人因素的责任,各方就构成要件符合性与违法性有共同的行为计划和因果力时,就成立共同犯罪。
以上内容参考:百度百科-犯罪构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