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效力的含义及范围(法律效力与法律意义的含义)
法律效力的意思
法律效力的意思
通常,法律效力可以分为规范性法律文件和非规范性法律文件的效力.规范性法律文件的效力,也叫狭义的法律效力,指法律的生效范围或适用范围,即法律对什么人、什么事、在什么地方和什么时间有约束力.本章所讲的法律效力,即狭义的法律效力.非规范性法律文件的效力,指判决书、裁定书、逮捕证、许可证的法律效力.法律效力,是指法律所具有或者赋予的约束力,包括时间效力、空间效力和对人的效力.
不同法律有不同的适用范围.
1、时间效力,指法律开始生效的时间和终止生效的时间;指法律何时生效、何时终止效力以及法律对其生效以前的时间和行为有无溯及力.
2、空间效力,指法律生效的地域(包括领海、领空),通常全国性法律适用于全国,地方性法规仅在本地区有效;指法律在哪些地域有效力,适用于哪些地区.
3、对人的效力,指法律对什么人生效,如有的法律适用于全国公民,有的法律只适用于一部分公民.
法律的效力包括有那些?
1、对人的效力
对中国公民的效力中国公民在中国领域内一律适用中国法律.在中国境外的中国公民,也应遵守中国法律并受中国法律保护.
对外国人和无国籍人的适用问题,包括两种情况:一种是对在中国领域内的外国人和无国籍人的法律适用问题;
另一种是对其在中国领域外的法律适用问题.外国人和无国籍人在中国领域内,除法律另有规定者外,适用中国法律.外国人在中国领域外对中国国家或者公民犯罪,而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规定的最低刑为三年以上有期徒刑的,可以适用中国刑法,但是按照犯罪地法律不受处罚的除外.
2、对事的效力
指法律对什么样的行为有效力,适用于哪些事项.这种效力范围的意义在于:告诉人们什么行为应当做,什么行为不应当做,什么行为可以做.指明法律对什么事项有效,确定不同法律之间调整范围的界限.
3、空间效力
指法律在哪些地域有效力,适用于哪些地区.一般来说,一国法律适用于该国主权范围所及的全部领域,包括领土、领水及其底土和领空,以及作为领土延伸的本国驻外使馆、在外船舶及航空器.
4、时间效力
指法律何时生效、何时终止效力以及法律对其生效以前的事件和行为有无溯及力.法律效力的范围包括法律对人、事、空间、时间四个维度上的约束力,法律效力在于约束特定人在特定地点和特定时间上的的特定行为,在于规范人们的守法行为,作为公民应当明确法律效力的范围,做到有法必依,任何人都不能超脱法律的效力范围,不能享有超脱法律的特权,必须尊重法律的权威.
关于"法律效力的意思"的内容就介绍到这里,也就是法律约束力,人们必须遵从,我们作为会计工作人员,因小失大的事情,要特别注意!我们需要进行调整.看完本文你是不是已经知道了呢,还有其他问题,欢迎咨询本网站的在线答疑老师.
法律效力是什么意思
法律效力即法律约束力,指人们应当按照某种法律的规定或合同的约定进行活动且必须服从。法律效力包括时间效力、空间效力和对人的效力,发生法律效力的行为受法律保护。
法律依据:
《民法典》第一百四十三条
具备下列条件的民事法律行为有效:
(一)行为人具有相应的民事行为能力;
(二)意思表示真实;
(三)不违反法律、行政法规的强制性规定,不违背公序良俗。
第五百零二条
依法成立的合同,自成立时生效,但是法律另有规定或者当事人另有约定的除外。依照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合同应当办理批准等手续的,依照其规定。未办理批准等手续影响合同生效的,不影响合同中履行报批等义务条款以及相关条款的效力。应当办理申请批准等手续的当事人未履行义务的,对方可以请求其承担违反该义务的责任。依照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合同的变更、转让、解除等情形应当办理批准等手续的,适用前款规定。
法律效力的含义
法律效力的含义具体如下:
一、含义
1、法律效力,是指法律所具有或者赋予的约束力。规范性法律文件与非规范性法律文件都有一定的约束力,要求人们按照法律文件规定的那样行为。法律效力有时还指某种行为或事实在法律上的效果,即能够获得肯定性法律后果。
2、例如一份依法成立的合同具有法律效力,能够获得法律的保护。显然,规范性法律文件以及合法的行为和事实的效力是规范性法律文件所赋予的。只要国家机关依据法定的职权和程序制定的规范性法律文件,就当然地具有一定的效力。
二、对人的效力
1、对中国公民的效力中国公民在中国领域内一律适用中国法律。在中国境外的中国公民,也应遵守中国法律并受中国法律保护;对外国人和无国籍人的适用问题,包括两种情况:一种是对在中国领域内的外国人和无国籍人的法律适用问题。
2、另一种是对其在中国领域外的法律适用问题。外国人和无国籍人在中国领域内,除法律另有规定者外,适用中国法律。
3、外国人在中国领域外对中国国家或者公民犯罪,而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规定的最低刑为三年以上有期徒刑的,可以适用中国刑法,但是按照犯罪地法律不受处罚的除外。
三、对事的效力
指法律对什么样的行为有效力,适用于哪些事项。这种效力范围的意义在于:告诉人们什么行为应当做,什么行为不应当做,什么行为可以做;指明法律对什么事项有效,确定不同法律之间调整范围的界限。
四、空间效力
指法律在哪些地域有效力,适用于哪些地区。一般来说,一国法律适用于该国主权范围所及的全部领域,包括领土、领水及其底土和领空,以及作为领土延伸的本国驻外使馆、在外船舶及航空器。
法律效力什么意思
法律效力即法律约束力,指人们应当按照法律规定的那样行为,必须服从。如某个合同发生法律效力,就是该合同符合法律规定的条件和程序,因而受到法律的保护。要约的法律效力表现在对要约人的约束力和对受要约人的约束力两方面。要约一经生效,要约人不得随意撤销或对要约加以限制、变更或扩张。受要约人在要约生效时取得承诺的权利。要约到达相对人时生效。采用数据电文形式的要约,相对人指定特定系统接收数据电文的,该数据电文进入该特定系统时生效;未指定特定系统的,相对人知道或者应当知道该数据电文进入其系统时生效。另有约定的,按照其约定。
法律生效的范围是什么
1、时间效力,指法律开始生效的时间和终止生效的时间;指法律何时生效、何时终止效力以及法律对其生效以前的时间和行为有无溯及力。法律生效时间,自法律公布之日起生效,由该法律规定具体生效时间,规定法律公布后符合一定条件时生法律,终止生效的时间法律终止生效,即法律被废止,指法律效力的消灭。它一般分为明示的废止和默示的废止两类。明示的废止,即在新法或其他法律文件中明文规定废止旧法。默示的废止,即在适用法律中,新法与旧法冲突时,适用新法而使旧法事实上被废止;
2、空间效力,指法律生效的地域(包括领海、领空),通常全国性法律适用于全国,地方性法规仅在本地区有效;指法律在哪些地域有效力,适用于哪些地区。一般来说,一国法律适用于该国主权范围所及的全部领域,包括领土、领水及其底土和领空,以及作为领土延伸的本国驻外使馆、在外船舶及航空器;
3、对人的效力,指法律对什么人生效,如有的法律适用于全国公民,有的法律只适用于一部分公民。对中国公民的效力中国公民在中国领域内一律适用中国法律。在中国境外的中国公民,也应遵守中国法律并受中国法律保护。对外国人和无国籍人的适用问题,包括两种情况:一种是对在中国领域内的外国人和无国籍人的法律适用问题;另一种是对其在中国领域外的法律适用问题。外国人和无国籍人在中国领域内,除法律另有规定者外,适用中国法律。外国人在中国领域外对中国国家或者公民犯罪,而按照法律规定的最低刑为三年以上有期徒刑的,可以适用中国刑法,但是按照犯罪地法律不受处罚的除外。
法律效力原则是什么
1、属人主义,即法律只适用于本国公民,不论其身在国内还是国外;非本国公民即便身在该国领域也不适用。
2、属地主义,法律适用于该国管辖地区内的所有人,不论是否本国公民,都受法律约束和法律保护;本国公民不在本国,则不受本国法律的约束和保护。
3、保护主义,即以维护本国利益作为是否适用本国法律的依据;任何侵害本国利益的人,不论其国籍和所在地域,都要受该国法律的追究。
4、以属地主义为主,与属人主义、保护主义相结合。这是近代以来多数国家所采用的原则。国也是如此。采用这种原则的原因是:既要维护本国利益,坚持本国主权,又要尊重他国主权,照顾法律适用中的实际可能性。
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四百七十二条
要约是希望与他人订立合同的意思表示,该意思表示应当符合下列条件:
(一)内容具体确定;
(二)表明经受要约人承诺,要约人即受该意思表示约束。
宪法具有最高法律效力主要包括哪些含义
宪法具有最高法律效力主要包括含义有:
1、宪法是制定普通法的依据,普通法律是宪法的具体化;
2、宪法最高法律效力包括任何普通法律、法规都不得与宪法的原则和精神相违背;
3、宪法是一切国家机关、社会团体和全体公民的最高行为准则。
宪法具有最高法律效力的原因是:
法律效力,是指法律的强制性和约束力。由于宪法所规定的内容是国家生活中带有全局性、根本性的问题,是国家立法活动的基础,因此,它在国家法律体系中具有最高的法律地位和法律效力。我国宪法明确规定,“本宪法以法律的形式确认了中国各族人民奋斗的成果,规定了国家的根本制度和根本任务,是国家的根本法,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
宪法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主要表现在:
1、宪法是其他法律的立法依据。1999年宪法修正案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实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依法治国的核心是依宪治国,而依宪治国的内在要求是宪法至上。这就意味着宪法在国家和社会生活中具有至高的法律地位。同时,我国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市场经济需要统一的市场规则,更需要统一的法律制度。保持法制统一,首先要保持法律体系内部的和谐统一。统一到宪法。宪法所确立的原则是其他法律的立法基础和立法依据。宪法与法律的这种关系,通常被称为“母法”与“子法”的关系,即:宪法为母法,法律为子法;
2、宪法与法律相比,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宪法第五条第三款规定:“一切法律、行政法规和地方性法规都不得同宪法相抵触。”宪法在法律体系中具有最高的权威,法律、行政法规的内容和精神都不得与宪法的原则和规定相抵触、相违背,否则,就会因违宪而无效;
3、宪法是一切组织和个人的根本活动准则。宪法第五条第四款规定:“一切国家机关和武装力量、各政党和各社会团体、各企业事业组织都必须遵守宪法和法律。一切违反宪法和法律的行为,必须予以追究。
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第五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实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国家维护社会主义法制的统一和尊严。一切法律、行政法规和地方性法规都不得同宪法相抵触。一切国家机关和武装力量、各政党和各社会团体、各企业事业组织都必须遵守宪法和法律。一切违反宪法和法律的行为,必须予以追究。任何组织或者个人都不得有超越宪法和法律的特权。
法律的效力范围其含义分别是什么?
法律生效的范围,包括法律对人的效力、空间效力和时间效力。
(1)法律对人的效力。法律对人的效力是指法律对哪些人(包括法人)适用。法律对人的效力的原则主要有以下几种:属人主义,又名国民主义;属地主义,又名领土主义;保护主义;以属地主义为基础,以属人主义、保护主义为补充。
(2)空间效力。空间效力是指法律在哪些范围内适用。一般说来,一个主权国家的法律适用于主体所及的全部领域,包括陆地、水域及其底土和领空。此外还包括延伸意义的邻土,即本国驻外使馆和在本国领域外的本国船舶和飞行器。
法律的空间效力一般有以下三种情况:在全国范围内生效;在局部地区生效;不仅在国内而且在本国领域外生效。
(3)时间效力。法律的时间效力是指法律何时开始生效和何时终止生效(或失效)以及法律对其生效以前的行为和事件有无溯及力的问题。
①法律的生效时间。一般根据法律的具体性质和实际需要来确定。通常有以下几种情况:自法律公布之日起生效;由该法律明文规定生效的时间;由该法律规定法律公布后到达一定期限后生效。
②法律终止生效,即法律的废止时间,是指绝对地使法律的效力消失。法律终止生效的方式一般有两种:即明示的废止和默示的废止。
③法律的溯及力问题。法律的溯及力,即法律溯及既往的效力,是指法律颁布后对它生效以前的行为和事件是否适用的问题。适用,该法律就有溯及力,如果不适用,该法律就没有溯及力。
具有法律效力是什么意思
具有法律效力指的就是法律所具有或者赋予的约束力。规范性的法律文件以及非规范性的法律文件都是具有一定约束力的,要求人们应当按照法律文件所规定的那样行为。法律效力有时还会指某种行为或者事实在法律上的一些效果,也就是能够获得肯定性的法律后果,比如一份依法成立的合同是具有法律效力的,可以获得法律的保护。
法律分析
规范性的法律文件以及合法的行为与事实的效力就是规范性法律文件所赋予的。只要国家机关是根据法定的职权与程序来制定的规范性法律文件的话,就一定会具有法律效力的。法律效力本身也是法律约束力,是必须要服从的。法律效力主要可以分为规范性法律文件以及非规范性法律文件的效力。规范性法律文件的效力也称其为狭义的法律效力,指的就是法律的生效范围或者适用范围,就是所谓的法律对什么人、什么事、在什么地方以及什么时间具有约束力。法律效力一般指的是狭义的法律效力。非规范性法律文件的效力则是指判决书、裁定书、逮捕证或许可证的法律效力。法律生效的范围主要包括:(1)时间的效力,指的就是法律开始生效的时间以及终止生效的时间;(2)空间的效力,指的是法律生效的地域,通常全国性法律是适用于全国的,地方性法规只在本地区才有效;(3)对人的效力,指的是法律对什么人才生效。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第二百五十九条 判决和裁定在发生法律效力后执行。下列判决和裁定是发生法律效力的判决和裁定:(一)已过法定期限没有上诉、抗诉的判决和裁定;(二)终审的判决和裁定;(三)最高人民法院核准的死刑的判决和高级人民法院核准的死刑缓期二年执行的判决。
如何理解法律规范的效力等级和效力范围
1、法律规范的效力——是指法律规范的生效范围,即法律规范在什么时间、什么地点、对什么人具有法律上的约束力。
2、法律规范的时间效力——是指法律规范在什么时间开始生效,在什么时间终止生效以及对其生效前的行为和事件是否具有溯及力等问题。
3、明示废止——是指在有关的法律、法规或决议中,对旧法律失效的时间明文加以规定。
4、默示废止——是指在有关的法律、法规中或决议中没有对旧法的失效时间明文加以规定,而当新旧法律发生矛盾时,依“新法优于旧法”的原则,推定旧法失效。
5、法律规范的溯及力——是指法律规范对春生效前发生的事件和行为是否适用。适用就是有溯及力;不适用就是不具有溯及力。
6、法律规范的空间效力——是指法律规范在那些地方区域有效。
7、法律规范对人的效力——是指法律规范适用于哪人。
8、法律解释——是指有关国家机关,社会组织或者公民个人,对法律、法规或法律条文的内容,含义所作的理解和说明。
9、正式解释——又称法定解释,有权解释或官方解释,是指定特定的国家机关依照法定的权限,对有关法律所作的解释。可以分为立法解释、司法解释和行政解释。
10、立法解释——有关国家机关(包括授权的其他国家机关)对其制定的法律所作的解释。
11、司法解释——国家最高司法机关在适用法律过程中对具体应用法律问题所作的解释。分为审判解释和检察解释。
12、行政解释——国家行政机关在依法行使其职权时,对有关法律、法规如何具体应用的问题所作的解释。
13、法学——又称法律科学,是一切专门以法律现象为研究对象的学科的总称。
14、法学体系——指法学是一个由各个互不相同的,但有联系的分支学科构成的知识系统。
15、法的实现——是指法律规范在人们的行为中的具体落实,即权利被享用,义务被履行,禁令被遵守。
16、法的实现——是指使法律规范的要求在社会生活中获得实现的活动。
17、法的遵守——是指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政党、社会团体、企事业单位和公民,自觉按照法律规范的要求从事各种事务和行为的活动。
18、法的适用——是指专门的国家机关和由国家授权的社会组织,按照法律的规定运用国家权力调整和保护具体的社会关系的活动。
法律效力是什么意思
法律主观:
法律效力,是指法律所具有或者赋予的约束力。规范性法律文件与非规范性法律文件都有一定的约束力,要求人们按照法律文件规定的那样行为。法律效力有时还指一种行为或事实在法律上的效果,即能够获得肯定性法律后果,例如一份依法成立的合同具有法律效力,能够获得法律的保护。显然,规范性法律文件以及合法的行为和事实的效力是规范性法律文件所赋予的。只要国家机关依据法定的职权和程序制定的规范性法律文件,就当然地具有一定的效力。
法律客观:
《中华人民共和国 刑事诉讼法 》 第二百五十九条 判决和裁定在发生法律效力后执行。 下列判决和裁定是发生法律效力的判决和裁定: (一)已过法定期限没有上诉、抗诉的判决和裁定; (二)终审的判决和裁定; (三)最高人民法院核准的 死刑 的判决和高级人民法院核准的死刑缓期二年执行的判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