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节严重的犯故意杀人罪指哪些

在线问法 时间: 2024.01.04
44
我国刑法第二百三十二条规定:故意杀人的,处死刑、无期徒刑或者十年以上有期徒刑,致人伤残、死亡的,依照本法第二百三十四条、第二百三十二条的规定定罪从重处罚,使用暴力致人伤残、死亡的,依照本法第二百三十四条、第二百三十二条的规定定罪处罚,致人死亡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第二百九十二条第二款聚众斗殴,致人重伤、死亡的,依照本法第二百三十四条、第二百三十二条的规定定罪处罚,第二百八十九条聚众“打砸抢”,致人伤残、死亡的,依照本法第二百三十四条、第二百三十二条的规定定罪处罚。

故意杀人罪是怎样定义的?

故意杀人,是指故意非法剥夺他人生命的行为。属于侵犯公民人身民主权利罪的一种。是中国刑法中少数性质最恶劣的犯罪行为之一。我国刑法第二百三十二条规定:故意杀人的,处死刑、无期徒刑或者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情节较轻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故意杀人罪是行为犯,只要行为人实施了故意杀人的行为,就构成故意杀人罪。由于生命权利是公民人身权利中最基本、最重要的权利,因此,不管被害人是否实际被杀,不管杀人行为处于故意犯罪的预备、未遂、中止等哪个阶段,都构成犯罪,应当立案追究。

第二百三十二条故意杀人的,处死刑、无期徒刑或者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情节较轻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

第二百三十八条非法拘禁他人或者以其他方法非法剥夺他人人身自由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或者剥夺政治权利。

具有殴打、侮辱情节的,从重处罚。

犯前款罪,致人重伤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致人死亡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使用暴力致人伤残、死亡的,依照本法第二百三十四条、第二百三十二条的规定定罪处罚。

为索取债务非法扣押、拘禁他人的,依照前两款的规定处罚。

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利用职权犯前三款罪的,依照前三款的规定从重处罚。

第二百四十七条司法工作人员对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实行刑讯逼供或者使用暴力逼取证人证言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致人伤残、死亡的,依照本法第二百三十四条、第二百三十二条的规定定罪从重处罚。

第二百四十八条监狱、拘留所、看守所等监管机构的监管人员对被监管人进行殴打或者体罚虐待,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情节特别严重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

监管人员指使被监管人殴打或者体罚虐待其他被监管人的,依照前款的规定处罚。

第二百八十九条聚众“打砸抢”,致人伤残、死亡的,依照本法第二百三十四条、第二百三十二条的规定定罪处罚。毁坏或者抢走公私财物的,除判令退赔外,对首要分子,依照本法第二百六十三条的规定定罪处罚。

第二百九十二条第二款聚众斗殴,致人重伤、死亡的,依照本法第二百三十四条、第二百三十二条的规定定罪处罚。

1、情节严重的犯故意杀人罪

犯本罪的,处死刑、无期徒刑或者10年以上有期徒刑。属于情节严重的,应当判处死刑或无期徒刑,如:

(1)出于图财、奸淫、对正义行为进行报复、毁灭罪证、嫁祸他人、暴力干涉婚姻自由等卑劣动机而杀人;

(2)利用烈火焚烧、长期冻饿、逐渐肢解等极端残酷的手段杀人;

(3)杀害特定对象如与之朝夕相处的亲人,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知名人士等,造成社会强烈震动、影响恶劣的杀人;

(4)产生诸如多人死亡,导致被害人亲人精神失常等严重后果的杀人等等。

2、情节较轻的犯故意杀人罪

犯故意杀人罪,情节较轻的,处3年以上10年以下有期徒刑。根据司法实践,主要包括:

(1)义愤杀人,即被害人恶贯满盈,其行为已达到让人难以忍受的程度而其私自处死,一般是父母对于不义的儿女实施这种行为;

(2)激情杀人,即本无任何杀人故意,但在被害人的刺激、挑逗下而失去理智,失控而将他人杀死,其必须具备以下条件:其一,必须是因被害人严重过错而引起行为人的情绪强烈波动;其二,行为人在精神上受到强烈刺激,一时失去理智,丧失或减弱了自己的辨认能力和自我控制能力;其三,必须是在激愤的精神状态下当场实施。

(3)受嘱托杀人,即基于被害人的请求、自愿而帮助其自杀;

(4)帮助他人自杀;

(5)生母溺婴,即出于无力抚养、顾及脸面等不太恶劣的主观动机而将亲生婴儿杀死。(但如果是因为重男轻女的思想作怪,发现所生的是女儿而加以溺杀的,其主观动机极为卑劣,则不能以故意杀人罪的情节较轻情况论处。)

(6)防卫过当

故意杀人罪量刑标准是什么

故意杀人罪的判刑标准:

故意杀人的,处死刑、无期徒刑或者十年以上的有期徒刑。

情节较轻的,可以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的有期徒刑。

《刑法》第二百三十二条规定:故意杀人的,处死刑、无期徒刑或者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情节较轻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

故意杀人罪,是行为犯,只要行为人实施了故意杀人的行为,就构成了故意杀人罪。不管被害人是否实际被杀,不管杀人行为处于故意犯罪的未遂、预备、中止等哪个阶段都构成犯罪,应当立案追究。

在量刑时,应当破除不正当的观念,既不能认为杀人既遂的要一律偿命,也不能认为杀人未遂的一律不判死刑。要综合全案案情,正确评价罪行轻重和行为人的人身危险程度,给罪犯以适当的刑罚处罚。情节严重的犯故意杀人罪,比如出于谋财、奸淫、毁灭罪证、嫁祸他人、长期冻饿、肢解他人等极端残忍手段杀人等,情节较轻的犯故意杀人罪比如义愤杀人、激情杀人帮助他人自杀、防卫过当等。

情节严重的犯故意杀人罪

犯故意杀人罪的,情节严重的,处死刑、无期徒刑或者10年以上有期徒刑。如:

(1)出于图财、奸淫、对正义行为进行报复、毁灭罪证、嫁祸他人、暴力干涉婚姻自由等卑劣动机而杀人;

(2)利用烈火焚烧、长期冻饿、逐渐肢解等极端残酷的手段杀人;

(3)杀害特定对象如与之朝夕相处的亲人,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知名人士等,造成社会强烈震动、影响恶劣的杀人;

(4)产生诸如多人死亡,导致被害人亲人精神失常等严重后果的杀人等等。

2、情节较轻的犯故意杀人罪

犯故意杀人罪,情节较轻的,处3年以上10年以下有刑。根据司法实践,主要包括:

(1)防卫过当的故意杀人;

(2)义愤杀人,即被害人恶贯满盈,其行为已达到让人难以忍受的程度而其私自处死,一般是父母对于不义的儿子实施这种行为;

(3)激情杀人,即本无任何杀人故意,但在被害人的刺激、挑逗下而失去理智,失控而将他人杀死,其必须具备以下条件:其一,必须是因被害人严重过错而引起行为人的情绪强烈波动;其二,行为人在精神上受到强烈刺激,一时失去理智,丧失或减弱了自己的辨认能力和自我控制能力;其三,必须是在激愤的精神状态下当场实施。

(4)受嘱托杀人,即基于被害人的请求、自愿而帮助其自杀;

(5)帮助他人自杀的杀人;

(6)生母溺婴,即出于无力抚养、顾及脸面等不太恶劣的主观动机而将亲生婴儿杀死。(但如果是因为重男轻女的思想作怪,发现所生的是女儿而加以溺杀的,其主观动机极为卑劣,则不能以故意杀人罪的情节较轻情况论处。)

故意杀人罪是指什么行为

故意杀人罪是指以故意行为为手段,导致他人死亡的犯罪行为。根据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法律规定,故意杀人罪的构成要件可能略有不同,但通常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主观方面:犯罪人以故意为目的,或者明知自己的行为会导致他人死亡,但仍然坚持实施。

2. 客观方面:犯罪人采取某种具体的行为或手段,导致他人死亡。例如,使用武器、毒药、汽车等,或者采取暴力手段、谋杀计划等。

3. 成果方面:犯罪人的行为导致他人死亡,且该死亡属于犯罪人的预期结果或者应当预见的结果。

故意杀人罪是一种严重的犯罪行为,对于受害人及其家属来说,影响非常深远。因此,各国和地区的法律都对此类行为给予了严厉的制裁和惩罚,以维护社会的公正和秩序。

需要注意的是,故意杀人罪是一种具有明显主观故意的犯罪行为,与过失杀人罪等其他类型的杀人罪行不同。在实际操作中,司法机关需要通过调查取证等手段,确定被告人的主观意图和行为轨迹,以便对其进行定罪和量刑。

故意杀人罪

故意杀人罪,是指故意非法剥夺他人生命的行为。生命是行使其他一切权利的基础和前提,任何公民的生命都受法律保护。

(一)行为对象

行为对象是他人。《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以下简称《刑法》)第232条规定的行为对象为“人”,但刑法理论一般认为本罪的行为对象为“他人”,因为单纯的自杀行为不成立本罪,但参与他人的自杀行为可能构成本罪。人的生命,始于出生,终于死亡,比如婴儿的生命也受法律保护,而尸体就不能成为本罪的对象。

(二)行为内容

行为内容是杀人。杀人行为的特点是直接或间接作用于人的肌体,使人的生命在自然死亡之前终结。剥夺他人生命的方式,既可以是作为,如刀砍、斧劈、拳击、枪杀等;也可以是不作为,如母亲故意不给婴儿哺乳致其死亡等。既可以是物理的方式,如刺杀、毒杀;也可以是心理的方法,如以精神冲击方法致心脏病患者死亡。

不管是什么杀人行为,都必须具有致人死亡的紧迫危险性。杀人行为导致死亡结果发生的,成立故意杀人既遂;没有导致死亡结果发生的,根据具体情形成立故意杀人未遂、中止或者预备,当然也可能同时触犯故意伤害罪。

(三)杀人行为

杀人行为具有非法性,但依法执行命令枪决罪犯、符合法定条件的正当防卫杀人等行为,阻却违法性,不构成故意杀人罪。

在我国实施积极的安乐死的行为,不阻却违法性,应以故意杀人罪论处。而不作为的安乐死(消极的安乐死),是指对濒临死亡的患者,经其同意不再采取治疗措施(包括撤除人工的生命维持装置)任其死亡的安乐死,这种行为不成立故意杀人罪。

(四)责任形式

责任形式为故意。所谓故意,即明知自己的行为会发生他人死亡的结果,并且希望或者放任这种结果的发生。此外,行为人必须没有认识到正当化事由,如果行为人以为自己是在实施正当防卫行为,即使是假想防卫,也不得认定为故意杀人罪。

(五)特别规定

故意杀人罪侵害生命权,属于非常严重的暴力犯罪。因此,我国《刑法》规定,对已满14周岁不满16周岁的人,故意杀人应当负刑事责任;对于已满12周岁不满14周岁的人,犯故意杀人,致人死亡或者以特别残忍手段致人重伤造成严重残疾,情节恶劣,经最高人民检察院核准追诉的,应当负刑事责任。

根据《刑法》第238条、第247条、第248条、第289条、第292条的规定,对非法拘禁使用暴力致人死亡的,刑讯逼供或暴力取证致人死亡的,虐待被监管人致人死亡的,聚众“打砸抢”致人死亡的,聚众斗殴致人死亡的,应以故意杀人罪论处。在上述场合,不需要行为人对死亡具有故意(根据责任主义原理,行为人至少对死亡必须有过失)。

根据《刑法》第234条之一的规定,未经本人同意摘取其器官,或者摘取不满18周岁的人的器官,或者强迫、欺骗他人捐献器官,致人死亡或者具有致人死亡危险,行为人对死亡结果有故意(包括间接故意)的,应当认定为故意杀人罪。

(一)本罪与危害公共安全类犯罪

对于以放火、爆炸、投放危险物质等危险方法杀人案件的定性,我国刑法理论一直认为,凡是以放火、爆炸等危害公共安全的危险方法故意杀人的,不能认定为故意杀人罪,只能认定为放火、爆炸等危害公共安全的犯罪。

(二)自杀行为

1. 相约自杀

二人以上相互约定自愿共同自杀的行为。如果相约双方均自杀身亡,自然不存在犯罪问题;如果相约双方各自实施自杀行为,其中一方死亡,另一方自杀未得逞,未得逞一方也不构成犯罪;如果相约自杀,由其中一方杀死对方,继而自杀未得逞的,对杀死对方的行为应以故意杀人罪论处,但量刑时可以从轻处罚。如果相约自杀的一方为对方提供自杀工具,则属于帮助自杀的行为。

2. 引起他人自杀

第一,正当行为引起他人自杀的,不会构成犯罪。

第二,错误行为或者轻微不法行为(如一般辱骂)引起他人自杀的,也不成立犯罪。不能因为引起了他人自杀,就将其错误行为或者轻微不法行为当做犯罪处理。

第三,严重不法行为引起他人自杀身亡,将严重不法行为与引起他人自杀身亡的后果进行综合评价,其法益侵害达到犯罪程度时,应以相关犯罪论处。如诽谤他人,行为本身的情节并不严重,但引起他人自杀身亡,便可综合起来认定行为情节严重,将该行为以诽谤罪论处。

第四,犯罪行为引起他人自杀身亡,不符合故意杀人罪的犯罪构成的,应按该犯罪行为定罪并可从重处罚。例如,强奸妇女引起被害妇女自杀的,一般以强奸罪从重处罚,但不能认定为强奸致人死亡。换言之,自杀身亡一般不可能成为结果加重犯中的加重结果。

第五,少数加重结果包括了自杀身亡的,应按照结果加重的法定刑处罚。例如,暴力干涉婚姻自由引起被害人自杀的,应适用《刑法》第257条第2款“犯前款罪,致使被害人死亡的”的法定刑;再例如,虐待行为致使被害人不堪忍受而自杀的,属于《刑法》第260条第2款规定的“犯前款罪,致使被害人…死亡的”。

3.教唆或帮助自杀

教唆自杀,是指行为人故意采取引诱、怂恿、欺骗等方法,使他人产生自杀意图。以相约自杀为名诱骗他人自杀的,也是一种教唆自杀的行为。帮助自杀,是指在他人已有自杀意图的情况下,帮助他人自杀。在我国刑法中,形式上的教唆、帮助行为,具有杀人的间接正犯性质时,应当认定为故意杀人罪。具体解释如下:

首先,欺骗、唆使不能理解死亡意义的儿童或者精神病患者等人,使其自杀的,属于故意杀人罪的间接正犯。

其次,凭借某种权势或利用某种特殊关系,以暴力、威胁或者其他心理强制方法,促使他人自杀身亡的,成立故意杀人的间接正犯。例如,根据2017年1月25日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办理组织、利用邪教组织破坏法律实施等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11条的规定,组织和利用邪教组织制造、散布迷信邪说,指使、胁迫其成员或者其他人实施自杀行为的,邪教组织成员组织、策划、煽动、教唆、帮助邪教组织人员自杀的,应以故意杀人罪论处。

最后,行为人教唆自杀的行为使被害人对法益的有无、程度、情况等产生错误,其对死亡的同意无效时,也应认定为故意杀人罪。例如,医生对可能治愈的患者说“你得了癌症,只能活两周了”,进而使其自杀的,对医生应认定为故意杀人罪。此外,对自杀者负有救助义务的人故意不予救助的,可能成立不作为的故意杀人罪。

故意杀人罪情节严重的范围

法律分析:1、犯本罪的,处死刑、无期徒刑或者10年以上有期徒刑。属于情节严重的,应当判处死刑或者无期徒刑。如出于图财、奸淫、对正义行为进行报复、毁灭罪证、嫁祸他人、暴力干涉婚姻自由等卑劣动机而杀人;利用烈火焚烧、长期冻饿、逐渐肢解等极端残酷的手段杀人;杀害特定对象如与之朝夕相处的亲人,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知名人士等,造成社会强烈震动、影响恶劣的杀人;产生诸如多人死亡,导致被害人亲人精神失常等严重后果的杀人;民愤极大如犯罪人恶贯满盈,群众强烈要求处死的故意杀人;等等。

2、犯本罪,情节较轻的,处3年以上10年以下有期徒刑。

根据司法实践,主要包括:

(1)防卫过当的故意杀人;

(2)义愤杀人,即被害人恶贯满盈,其行为已达到让人难以忍受的程度而其私自处死,一般是父母对于不义的儿子实施这种行为;

(3)激情杀人,即本无任何杀人故意,但在被害人的刺激、挑逗下而失去理智,失控而将他人杀死,其必须具备以下条件:

其一,必须是因被害人严重过错而引起行为人的情绪强烈波动;

其二,行为人在精神上受到强烈刺激,一时失去理智,丧失或减弱了自己的辨认能力和自我控制能力;

其三,必须是在激愤的精神状态下当场实施。

(4)受嘱托杀人,即基于被害人的请求、自愿而帮助其自杀;

(5)帮助他人自杀的杀人;

(6)生母溺婴,即出于无力抚养、顾及脸面等不太恶劣的主观动机而将亲生婴儿杀死。

如果是因为重男轻女的思想作怪,发现所生的是女儿而加以溺杀的,其主观动机极为卑劣,则不能以本罪的情节较轻情况论处。

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 第二百三十二条 故意杀人的,处死刑、无期徒刑或者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情节较轻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

故意杀人罪量刑

故意杀人罪量刑标准如下:

1、犯故意杀人罪,情节严重的,处死刑、无期徒刑或者10年以上有期徒刑;

2、犯故意杀人罪,情节较轻的,处3年以上10年以下有刑。

情节严重的包括:

1、出于图财、奸淫、对正义行为进行报复、毁灭罪证等卑劣动机而杀人;

2、利用烈火焚烧、长期冻饿、逐渐肢解等极端残酷的手段杀人;

3、杀害特定对象如与之朝夕相处的亲人,知名人士等,造成社会强烈震动、影响恶劣的杀人;

4、产生诸如多人死亡,导致严重后果的杀人等等。

情节较轻的包括:

1、防卫过当的故意杀人;

2、义愤杀人,即被害人恶贯满盈,其行为已达到让人难以忍受的程度而其私自处死;

3、激情杀人,即本无任何杀人故意,但在被害人的刺激、挑逗下而失去理智,失控而将他人杀死;

4、受嘱托杀人,即基于被害人的请求、自愿而帮助其自杀;

5、帮助他人自杀的杀人;

6、生母溺婴。

故意杀人罪是指故意非法剥夺他人生命的行为。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三十二 【故意杀人罪】故意杀人的,处死刑、无期徒刑或者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情节较轻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

第二百三十三条 【过失致人死亡罪】过失致人死亡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情节较轻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本法另有规定的,依照规定。

第二百三十四条 【故意伤害罪】故意伤害他人身体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

犯前款罪,致人重伤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致人死亡或者以特别残忍手段致人重伤造成严重残疾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无期徒刑或者死刑。本法另有规定的,依照规定。

【版权声明】部分文章和信息来源于互联网、律师投稿,刊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和学习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于本网联系,我们将予以及时更正或删除。【在线反馈】

故意杀人罪的客观要件是什么

故意杀人罪四要件有哪些内容故意杀人罪是指故意将别人致死,且其行为已构成刑法认定的故意杀人罪,其构成的必备条件是具有以下四个要件:1. 行为要件:即实施杀人的具体行为。杀人行为通常是指任意伤害、中毒、虐待、抛弃等行为,或其他直接或间接 ...
2023-12-28 11:29

情节严重的犯故意杀人罪指哪些

我国刑法第二百三十二条规定:故意杀人的,处死刑、无期徒刑或者十年以上有期徒刑,致人伤残、死亡的,依照本法第二百三十四条、第二百三十二条的规定定罪从重处罚,使用暴力致人伤残、死亡的,依照本法第二百三十四条、第二百三十二条的规定定罪处罚 ...
法律百科
44热度

故意杀人罪会赔偿吗

故意杀人罪要经济赔偿吗法律分析:罪犯因故意杀人罪被追究刑事责任的,仍然应该进行民事赔偿。主要的赔偿项目有:医疗费、护理费、交通费、丧葬费等费用。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 第一百五十五条 对附带民事诉讼作出判决,应当根据 ...
2023-12-28 11:28

故意杀人罪与危害公共安全罪有什么区别

2、放火、决水、爆炸、投毒或者以其他危险方法破坏工厂、矿场、油田、港口、河流、水源、仓库、住宅、森林、农场、谷场、牧场、重要管道、公共建筑物或者其他公私财产,危害公共安全,尚未造成严重后果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两罪的区分在 ...
法律百科
32热度

篡改伪造个人档案资料情节严重的(篡改伪造个人档案资料情节严重的给予)

篡改伪造个人档案资料的给予严重警告处分情节严重的给予什么处分篡改,伪造个人档案资料,情节严重的,应当给予撤销党内职务或者留党察看,篡改伪造本人档案资料的最重处分法律分析:篡改、伪造个人档案资料的,给予严重警告处分节严重的,给予撤销党 ...
法律百科
821热度

故意杀人罪自首是否可以判缓刑

罪犯是否再危害社会,除刑法自身的威慑教育作用外,更主要的是要取决于犯罪分子自身对所犯罪行的认罪、悔罪表现和犯罪情节而定,如果犯罪分子对自身的犯罪没有认识、没有悔罪表现,肯定会再次危害社会,如果犯罪分子犯罪情节严重、手段恶劣,即使被 ...
法律百科
759热度

职务侵占如何认定(职务侵占如何认定情节严重还是不严重)

对于职务侵占的情节严重与否的认定,在法律界存在一定争议,但通常会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综合考虑:侵占数额的多少侵占的次数侵占行为的持续时间对他人利益的影响程度是否滥用职权或者利用职务地位形成便利条件是否存在其他严重违法犯罪行为案例:以 ...
法律百科
332热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