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引咎辞职引咎辞职几年内不安排职务
引咎辞职、责令辞职,几年内不得安排领导职务?
法律分析:根据我国法律规定,引咎辞职、责令辞职和因问责被免职的党政领导干部,一年内不安排领导职务,两年内不得担任高于原任职务层次的领导职务。
法律依据:《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第五十六条 引咎辞职、责令辞职和因问责被免职的党政领导干部,一年内不安排领导职务,两年内不得担任高于原任职务层次的领导职务。同时受到党纪政务处分的,按照影响期长的规定执行。
引咎辞职责令辞职几年内不得安排领导职务
引咎辞职、责令辞职和因问责被免职的党政领导干部,一年内不安排职务,两年内不得担任高于原任职务层次的职务。同时受到党纪政纪处分的,按照影响期长的规定执行。
引咎辞职和责令辞职的区别如下:
1.辞职适用范围不同。引咎辞职适用于领导干部因工作严重失职或主观臆断而造成重大责任事故的行为;责令辞职适用于领导干部因为违反党纪政纪的有关规定而受到行政记大过或党内严重警告处分或者未能贯彻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而导致出现严重违法乱纪行为。
2.辞职原因不同。引咎辞职是领导干部主动辞职、自觉承担有关责任,其实施并不妨碍对重大责任事故的调查处理;而责令辞职强调的则是对无法胜任本职工作的领导干部所采取的一种组织措施。
3.行为性质不同。引咎辞职不是组织处分,而是个人的自愿、自责行为;而责令辞职的特点在于辞职对象的被动性和组织行为的强制性,是组织处分。
4.辞职的形式和程序不同。主动引咎辞职的领导干部,必须由自己本人提交书面申请报告,报任免机关审批。而被责令辞职的领导干部,应该在经过请示党委常务委员会集体讨论作出决议后,由任免机关按照法律或者有关规定的程序,对现任领导职务被责令辞职。
法律依据:
《党政领导干部辞职暂行规定》第16条,党政领导干部引咎辞职应当经过下列程序:
一)千部本人按照干部管理权限,以书面形式向党委(党组)提出辞职申请。辞职申请应当说明辞职原因和思想认识等
(二)组织(人事)部门对辞职原因等情况进行了解审核,并提出初步意见。审核中应当听取纪检机关(监察部门)的意见并与干部本人谈话
(三)按照干部管理权限,党委(党组)集体研究,作出同意辞职、不同意辞职或者暂缓辞职的决定。党委(党组)的决定应当及时通知千部所在单位和千部本人。
(四)党委(党组)作出同意辞职决定后,按照有关规定办理辞职手续。由人大、政协选举、任命、决定任命的领导干部,依照法律或者政协章程的有关规定办理。
引咎辞职,责令辞职,几年内不得担任高于原
法律分析:引咎辞职、责令辞职和因问责被免职的党政领导干部,一年内不安排职务,二年内不得担任高于原任职务层次的职务。同时受到党纪政纪处分的,按照影响期长的规定执行。
法律依据:《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 第五十九条 引咎辞职、责令辞职和因问责被免职的党政领导干部,一年内不安排职务,两年内不得担任高于原任职务层次的职务。同时受到党纪政纪处分的,按照影响期长的规定执行。
引咎辞职的领导干部几年内不安排职务
法律分析:引咎辞职、责令辞职和因问责被免职的党政领导干部,一年内不安排职务,两年内不得担任高于原任职务层次的职务。同时受到党纪政纪处分的,按照影响期长的规定执行。
法律依据:《党政领导干部辞职暂行规定》 第十六条 党政领导干部引咎辞职应当经过下列程序:(一)干部本人按照干部管理权限,以书面形式向党委(党组)提出辞职申请。辞职申请应当说明辞职原因和思想认识等。(二)组织(人事)部门对辞职原因等情况进行了解审核,并提出初步意见。审核中应当听取纪检机关(监察部门)的意见,并与干部本人谈话。(三)按照干部管理权限,党委(党组)集体研究,作出同意辞职、不同意辞职或者暂缓辞职的决定。党委(党组)的决定应当及时通知干部所在单位和干部本人。(四)党委(党组)作出同意辞职决定后,按照有关规定办理辞职手续。由人大、政协选举、任命、决定任命的领导干部,依照法律或者政协章程的有关规定办理。
引咎辞职责令辞职和因问责被免职的党政领导干部一年内不安排职务几年内不得担
《干部任用条例》规定,引咎辞职、责令辞职和因问责被免职的党政领导干部,一年内不安排领导职务,两年内不得担任高于原任职务层次的领导职务。 同时受到党纪政务处分的,按照影响期长的规定执行。 因不适宜担任现职调离岗位、免职的,一年内不得提拔。 降职使用的干部重新提拔,按照有关规定执行。 重新任职或者提拔任职,应当根据具体情形、工作需要和个人情况综合考虑,合理安排使用。 对符合有关规定给予容错的干部,应当客观公正对待。 引咎辞职、责令辞职和因问责被免职的党政领导干部重新任职,应当符合以下条件:①问责处理影响期已满。 引咎辞职、责令辞职和因问责被免职的党政领导干部的工作安排,要注意把握以下几点:一是根据问责情形至少一年不安排领导职务,期间可酌情安排从事临时性、专项性工作。 二是至少两年不得担任高于原职务层次的领导职务。
引咎辞职是什么意思
担任领导职务的公务员因工作严重失误、失职造成重大损失或者恶劣社会影响的,或者对重大事故负有领导责任的,鉴于自身所犯的过错而辞去领导职务的行为。
根据查询百度百科显示,引咎辞职意思是担任领导职务的公务员因工作严重失误、失职造成重大损失或者恶劣社会影响的,或者对重大事故负有领导责任的,鉴于自身所犯的过错而辞去领导职务的行为。其本质上是一种领导职务人员自我追究过失责任的形式。《公务员法》第八十二条规定:担任领导职务的公务员,因工作变动依照法律规定需要辞去现任职务的,应当履行辞职手续。担任领导职务的公务员,因个人或者其他原因,可以自愿提出辞去领导职务。领导成员因工作严重失误、失职造成重大损失或者恶劣社会影响的,或者对重大事故负有领导责任的,应当引咎辞去领导职务。领导成员应当引咎辞职或者因其他原因不再适合担任现任领导职务,本人不提出辞职的,应当责令其辞去领导职务。
什么是引咎辞职引咎辞职几年内不安排职务
法律分析:引咎辞职是担任领导职务的公务员因工作严重失误、失职造成重大损失或者恶劣社会影响的,或者对重大事故负有领导责任的,鉴于自身所犯的过错而辞去领导职务的行为。
法律依据:《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
第二十七条 党组织在纪律审查中发现党员有贪污贿赂、滥用职权、玩忽职守、权力寻租、利益输送、徇私舞弊、浪费国家资财等违反法律涉嫌犯罪行为的,应当给予撤销党内职务、留党察看或者开除党籍处分。
第二十八条 党组织在纪律审查中发现党员有刑法规定的行为,虽不构成犯罪但须追究党纪责任的,或者有其他违法行为,损害党、国家和人民利益的,应当视具体情节给予警告直至开除党籍处分。
第二十九条 党组织在纪律审查中发现党员严重违纪涉嫌违法犯罪的,原则上先作出党纪处分决定,并按照规定给予政务处分后,再移送有关国家机关依法处理。
第三十条 党员被依法留置、逮捕的,党组织应当按照管理权限中止其表决权、选举权和被选举权等党员权利。根据监察机关、司法机关处理结果,可以恢复其党员权利的,应当及时予以恢复。
第三十一条 党员犯罪情节轻微,人民检察院依法作出不起诉决定的,或者人民法院依法作出有罪判决并免予刑事处罚的,应当给予撤销党内职务、留党察看或者开除党籍处分。
党员犯罪,被单处罚金的,依照前款规定处理。
第三十二条 党员犯罪,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给予开除党籍处分:
(一)因故意犯罪被依法判处刑法规定的主刑(含宣告缓刑)的;
(二)被单处或者附加剥夺政治权利的;
(三)因过失犯罪,被依法判处三年以上(不含三年)有期徒刑的。
因过失犯罪被判处三年以下(含三年)有期徒刑或者被判处管制、拘役的,一般应当开除党籍。对于个别可以不开除党籍的,应当对照处分党员批准权限的规定,报请再上一级党组织批准。
第三十三条 党员依法受到刑事责任追究的,党组织应当根据司法机关的生效判决、裁定、决定及其认定的事实、性质和情节,依照本条例规定给予党纪处分,是公职人员的由监察机关给予相应政务处分。
党员依法受到政务处分、行政处罚,应当追究党纪责任的,党组织可以根据生效的政务处分、行政处罚决定认定的事实、性质和情节,经核实后依照规定给予党纪处分或者组织处理。
党员违反国家法律法规,违反企事业单位或者其他社会组织的规章制度受到其他纪律处分,应当追究党纪责任的,党组织在对有关方面认定的事实、性质和情节进行核实后,依照规定给予党纪处分或者组织处理。
党组织作出党纪处分或者组织处理决定后,司法机关、行政机关等依法改变原生效判决、裁定、决定等,对原党纪处分或者组织处理决定产生影响的,党组织应当根据改变后的生效判决、裁定、决定等重新作出相应处理。
引咎辞职的意思
引咎辞职是指在面临一定责任或错误时主动辞去工作职务的行为。这种辞职方式体现了对个人失误或疏忽的负责态度,以及对工作职责和职业道德的尊重。引咎辞职的主要原因是个人在工作中犯下错误或失误,导致严重后果或造成重大影响。辞职是对自己的责任行为负责,同时也是对组织和工作职责的尊重。引咎辞职通常具有以下特点:1. 自愿性:引咎辞职是基于个人自愿决定,表达对个人疏忽或错误的承认和愿意承担责任的态度。2. 主动性:引咎辞职是由个人主动提出的,而非被迫或强制执行。个人心甘情愿接受辞职的后果,并以此行为来面对并解决问题。3. 道德责任感:引咎辞职是表明个人对于职业道德和职业伦理的高度重视,承担起自己的责任和义务。4. 维护声誉:引咎辞职可以有助于维护个人的声誉和信誉,并向组织和他人展示自己的诚信和责任感。需要注意的是,引咎辞职并非适用于所有情况。有时候,工作中的错误或失误可以通过其他方式来解决,例如向上级汇报、参与调查、接受纪律处分等。引咎辞职通常是在个人认为自己的错误或行为对组织或他人造成了无法挽回的伤害时才会选择的行动。总而言之,引咎辞职是一种道德上的行动,表达了个人对错误的承认和愿意承担责任的态度。它体现了个人的责任感和职业道德,有助于维护个人的声誉和信誉。然而,在决定引咎辞职之前,个人应该仔细权衡和评估自己的责任和行为对组织和他人的影响,并与相关人员进行沟通和协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