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疗人员在诊疗活动中应当(医疗人员在诊疗活动中应当向患者说明病情和医疗措施)
医疗机构及其医务人员不得违反诊疗规范实施什么的检查
医疗机构及其医务人员不得违反诊疗规范实施不必要的检查。
不必要的检查也就是目前社会上比较关注的“过度检查”,根据相关规定,医疗机构及其医务人员在诊疗活动中应当以患者为中心,加强人文关怀,严格遵守医疗卫生法律、法规、规章和诊疗相关规范、常规,恪守职业道德。医疗机构应当对其医务人员进行医疗卫生法律、法规、规章和诊疗相关规范、常规的培训,并加强职业道德教育。
医务人员在诊疗活动中应当向患者说明病情和医疗措施。需要实施手术,或者开展临床试验等存在一定危险性、可能产生不良后果的特殊检查、特殊治疗的,医务人员应当及时向患者说明医疗风险、替代医疗方案等情况,并取得其书面同意;在患者处于昏迷等无法自主作出决定的状态或者病情不宜向患者说明等情形下,应当向患者的近亲属说明,并取得其书面同意。
紧急情况下不能取得患者或者其近亲属意见的,经医疗机构负责人或者授权的负责人批准,可以立即实施相应的医疗措施。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一千二百二十六条 医疗机构及其医务人员应当对患者的隐私和个人信息保密。泄露患者的隐私和个人信息,或者未经患者同意公开其病历资料的,应当承担侵权责任。
第一千二百二十五条 医疗机构及其医务人员应当按照规定填写并妥善保管住院志、医嘱单、检验报告、手术及麻醉记录、病理资料、护理记录等病历资料。
患者要求查阅、复制前款规定的病历资料的,医疗机构应当及时提供。
《医疗纠纷预防和处理条例》第十七条 医疗机构应当建立健全医患沟通机制,对患者在诊疗过程中提出的咨询、意见和建议,应当耐心解释、说明,并按照规定进行处理;对患者就诊疗行为提出的疑问,应当及时予以核实、自查,并指定有关人员与患者或者其近亲属沟通,如实说明情况。
医务人员在诊疗过程中应履行的重要法律责任
说明义务。即要求医务人员在诊疗过程中向患者说明病情和医疗措施,特殊情况下应及时向患者或其近亲属说明医疗风险、替代医疗方案等。一般而言,说明义务的范围为病情和治疗措施,说明的病情既包括疾病的性质、严重程度、发展变化趋势等信息,也包括疾病名称、诊断依据等诊断信息明的医疗措施包括可供选择的治疗措施、各种措施的利弊、拟采用的措施、该措施的治疗效果及大约所需的费用、可能出现的不良后果和风险、以及不采取医疗措施的危害性。特殊情形下,还要作医疗风险和替代治疗方案等方面的说明,医疗风险包括治疗措施可能出现的并发症、后遗症、不良反应等风险代治疗方案包括可选择的各种治疗方案及其利弊。在说明中,应以患者能够理解的术语和方式进行,不能以医务人员自己的标准决定说明的内容、方式和程度。
紧急救治义务。即在患者生命垂危等紧急情况下,不能取得患者或其近亲属的意见时,医务人员经医疗单位负责人批准立即实施相应的救治措施。生命健康权属于患者本人,在诊疗活动中应当尊重其自主决定权,但是在紧急情况下,患者又不能行使知情同意权时,从患者的利益出发,医务人员应该实施紧急救治,这既符合救死扶伤的职业道德要求,也体现了法律对生命健康权的尊重。
注意义务。医务人员在医疗过程中应该做到高度的注意,对患者尽到最善良的谨慎和关心,以避免患者遭受不应有的危险或损害。一是对不良结果的预见上,医务人员在诊疗前必须对一切可能发生的危害和损害有所认识,并且采取措施防止危害和损害的发生是对不良结果的回避上,即医务人员可以采取舍弃危险行为或提高注意并采取安全措施以回避医疗行为中的不良结果是转医义务,即对本领域外或本人能力之外的患者应作出转医说明的义务,说明建议转院治疗的原因和必要性,当患者需要转医而因病情危急无法自行到有条件加以治疗的医院时,有义务将患者安全快速转运到该医院是其他注意义务,如对病情危急者进行及时必要的诊治、对不愿转医或没有条件转医的应继续诊治、选择药物应遵循安全有效和经济原则等。
保管资料义务。病历资料是患者在医院接受问诊、检查、诊断、治疗、护理等医疗过程的所有医疗文书资料,还包括医务人员对病情发生、发展、转好的分析、医疗措施及费用支付情况的原始记录。作为医务人员首先要及时和如实填写、记录患者就治症状、检查结果、诊断结论、治疗过程及效果等情况,确保内容客观、真实、完整次要妥善保管,医治中全面收集并认真保管,治疗后及时整理和归档。
保密义务。医务人员对从诊疗中获得的患者隐私应当保密。医务人员通过问诊、人身检查、体物检验、仪器透检、接触了解或观察等所知悉的患者隐私部位、病史、身体缺陷、特殊经历、人身际遇等属于患者隐私,医务人员未经患者许可不得向无关人员公开。
适度诊疗义务。医务人员应根据医疗合同约定及法律规定,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出发,以现有技术和水平对患者实施符合疾病诊断治疗需要的医疗。一是医疗要符合患者的实际需要,应考虑患者的病情和经济承受能力是疗效应是最好的,既不能“过”,又不能“不及”是经济花费最小化是对患者的侵害最低化,药物能治好的就不要动手术,肢体及器官能保留的就不去除是方便快捷,方便患者的就治和生活,以快捷的治疗措施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执业医师法》 第二十二条 医师在执业活动中履行下列义务:
(一)遵守法律、法规,遵守技术操作规范;
(二)树立敬业精神,遵守职业道德,履行医师职责,尽职尽责为患者服务;
(三)关心、爱护、尊重患者,保护患者的隐私;
(四)努力钻研业务,更新知识,提高专业技术水平;
(五)宣传卫生保健知识,对患者进行健康教育。
医务人员在诊疗活动中正确的做法是
医务人员在诊疗活动中正确的做法是如下:
医务人员在诊疗活动中应当秉持严谨、负责、关爱和尊重的态度,为患者提供专业的医疗服务和护理。以下是一些医务人员在诊疗活动中应当遵循的正确做法:
严格遵守医疗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医务人员应当了解并遵守国家有关医疗行业的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保证医疗质量和安全。例如,应当遵循病历书写规范,确保病历记录真实、完整、准确;应当执行严格的消毒和防护措施,以减少医源性感染的风险。
注重医学伦理,尊重患者权利。医务人员应当尊重患者的自主权和隐私权,对患者进行充分告知和沟通,在患者同意的前提下开展诊疗活动。同时,医务人员应当遵循医学伦理,权衡患者的利益和医疗需求,避免对患者造成不必要的伤害和痛苦。
提供个性化的诊疗方案。医务人员应当根据患者的病史、体格检查和实验室检查结果等,为患者提供个性化的诊疗方案。医务人员应当对患者进行全面细致的检查,了解患者的病情和需求,确保诊疗方案的科学性和有效性。
关注患者心理健康和精神需求。医务人员不仅需要关注患者的身体健康,还应当关注患者的心理健康和精神需求。医务人员应当与患者建立良好的沟通关系,了解患者的情绪和心理状态,提供必要的心理支持和辅导。
持续提高专业水平和服务质量。医务人员应当不断学习和提高自己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水平,掌握最新的医疗技术和诊疗方法。同时,医务人员应当积极参与医疗质量改进活动,提高医疗服务质量,为患者提供更好的医疗体验。
总之,医务人员在诊疗活动中应当秉持严谨、负责、关爱和尊重的态度,为患者提供专业的医疗服务和护理。只有遵守以上正确做法,才能确保医疗质量和安全,提高医疗服务水平,赢得患者的信任和尊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