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条件不起诉的5个条件(附条件不起诉的5个条件口诀)
一、坦白
坦白是附条件不起诉的首要条件之一。根据我国刑事诉讼法第六十四条的规定,犯罪嫌疑人如实供述自己的罪行,可以作为附条件不起诉的依据。坦白应该包括主动向有关机关或组织如实交代犯罪事实、揭发其他犯罪活动和主动退赔违法所得等。对于涉嫌严重犯罪的,必须坦白所有的罪行。
二、无再犯危险
无再犯危险是附条件不起诉的第二个条件。根据刑事诉讼法第六十四条的规定,犯罪嫌疑人或被告人应当是具备无再犯危险的条件。这就要求嫌疑人或被告人在坦白的基础上,必须对自己的犯罪行为表示悔过,并通过一定的方式证明自己已经改变,并且没有再犯罪的可能性。
三、情节轻微
情节轻微是附条件不起诉的第三个条件。刑事诉讼法第六十四条规定,犯罪嫌疑人 或被告人所犯罪行情节轻微,不符合起诉条件的,可以被附条件不起诉。情节轻微是根据具体犯罪行为的性质、后果和社会危害程度来判断的,需要综合考虑各种因素。
四、赔偿损失
赔偿损失是附条件不起诉的第四个条件。根据刑事诉讼法第六十四条的规定,犯罪嫌疑人或被告人应当赔偿由于犯罪行为造成的损失。这包括财产损失、精神损失等各个方面的损失。赔偿的方式可以根据具体情况进行协商,可以是一次性赔偿也可以是分期赔偿。
五、协助侦查
协助侦查是附条件不起诉的最后一个条件。根据刑事诉讼法第六十四条的规定,犯罪嫌疑人或被告人应当协助有关机关侦查其他犯罪活动。这需要嫌疑人或被告人积极配合警方进行进一步的侦查,提供必要的线索和信息,帮助警方打击其他犯罪活动。
总结
附条件不起诉的五个条件是:坦白、无再犯危险、情节轻微、赔偿损失、协助侦查。只有同时满足这五个条件,犯罪嫌疑人或被告人才有可能获得附条件不起诉的处理。但需要强调的是,附条件不起诉并不等同于免于处罚,只是一种特殊的处理方式,具体的具体情节具体处理。
附条件不起诉的5个条件问答
问题1:附条件不起诉是什么概念?
附条件不起诉是指在一定条件下,检察机关或公安机关可以不对犯罪嫌疑人提起公诉或起诉,将其追究刑事责任的行为。这是我国刑事诉讼法赋予检察机关或公安机关的一项独特权力。
问题2:什么时候可以采取附条件不起诉?
按照我国刑事诉讼法的规定,一般在初查阶段,当被告人尚未被逮捕或者尚未被起诉时,可以采取附条件不起诉。也就是说,该制度适用于初次犯罪或轻微犯罪的嫌疑人。
问题3:附条件不起诉的5个条件是什么?
附条件不起诉必须满足以下5个条件:
1. 犯罪行为具有轻微性;
2. 案件事实清楚,证据确实充分;
3. 犯罪嫌疑人如实供述自己的罪行;
4. 对犯罪事实和证据所处的合法性无异议;
5. 其他情节和具体规定下的条件。
问题4:每个条件具体是什么意思?
1. 犯罪行为具有轻微性:即犯罪行为属于轻微犯罪,不属于严重犯罪,且不会对社会治安和公共利益造成严重损害。
2. 案件事实清楚,证据确实充分:即案件中的事实需要清楚明确,并且有充分的证据证明被告人犯罪,确保判决的准确性以及公正性。
3. 犯罪嫌疑人如实供述自己的罪行:即被告人必须如实供述自己的犯罪行为,不能有隐瞒或变相掩饰的行为。
4. 对犯罪事实和证据所处的合法性无异议:即在案件侦查过程中,被告人及其辩护人应对案件事实和证据的合法性没有异议,即不对案件侦查过程中的关键证据进行争议或质疑。
5. 其他情节和具体规定下的条件:即在特定案件中,可能还需要根据具体情况和要求,增加一些特殊条件。
问题5:附条件不起诉的被告人有哪些权益?
附条件不起诉对被告人有以下几方面的权益保障:
1. 满足条件后将免遭起诉,避免了刑罚的侵害。
2. 避免了经历长时间的司法程序,减轻了被告人的精神压力。
3. 被告人可以通过附条件不起诉向社会表达悔罪态度,积极改造自己的行为。
4. 为被告人提供了一次犯错后重新开始的机会,可以避免其罪行对其一生的影响。
5. 保护了被告人的合法权益,确保司法公正和人权保护。
总之,附条件不起诉是刑事诉讼法赋予检察机关或公安机关的一项特殊权力。在满足一定条件的情况下,采取附条件不起诉可以保护被告人的合法权益,并给予其改过自新的机会。
围绕附条件不起诉的五个条件的口诀是什么?
附条件不起诉是什么意思?
附条件不起诉的五个条件是什么?
为什么法律制度中存在着附条件不起诉的规定?
附条件不起诉的五个条件在司法实践中起了什么作用?
围绕附条件不起诉的五个条件的口诀是什么?
围绕附条件不起诉的五个条件的口诀是“法法公平面面俱,该罚的罚该免的免。条件不起不免吗,法官同意方可然。”
附条件不起诉是什么意思?
附条件不起诉是指在一定条件下,检察机关决定不对犯罪嫌疑人或犯罪被告人提起诉讼的一种刑事法律制度。简单来说,就是检察机关可以根据具体情况,在一定条件下,决定不追究犯罪嫌疑人或被告人的刑事责任。
附条件不起诉的五个条件是什么?
附条件不起诉的五个条件是:行为人具有自首、坦白情节;案件的性质、情节以及社会危害程度较轻;行为人已赔偿被害人的损失或者取得被害人谅解;行为人已参加法律知识教育或者律师辩护培训;对行为人作出附条件不起诉的审查和决定符合法定程序。
为什么法律制度中存在着附条件不起诉的规定?
附条件不起诉的规定存在于法律制度中,主要是为了在一些情况下增加检察机关的灵活性和人性化处理刑事案件。通过附条件不起诉,可以使得犯罪嫌疑人或被告人在一定条件下得到减轻刑事责任或免除刑事责任的机会,进一步满足法律的公正与实用。
附条件不起诉的五个条件在司法实践中起了什么作用?
附条件不起诉的五个条件在司法实践中起到了衡量案件性质、保护被害人权益以及对行为人进行法律教育的作用。首先,行为人具有自首、坦白情节可以体现其积极认罪态度和主动悔过之心。其次,案件的性质、情节以及社会危害程度较轻可以考虑到行为人的人性化处理,以及降低对社会的不良影响。再次,行为人已赔偿被害人的损失或取得被害人谅解,能够保护被害人的合法权益。此外,行为人参加法律知识教育或律师辩护培训可以提高其法律素养和法治观念。最后,对行为人作出附条件不起诉的审查和决定符合法定程序,能够提高司法工作的透明度和公正性。